本期讲盛名之下。
过去玩lomo,网上读帖总会看到老法师给相机镜头起奇怪的名字,嗤之以鼻。从比较正常的小痰盂七妹八妹,到奇怪的什么离别钩,油腻得不行。想来术语黑话乃至语言本身都是为了区分部族圈层,概莫能外。时过境迁真的入手一枚名叫凹玉的镜头,仍然有几分犹豫,一来对于70年代标头的表现并无期待,二来 盛名之下 的下一句,是 其实难副。
关于凹玉,有a妹和波波珠玉在前,这里只聊非常个人的实拍感受。开始之前照例释名,所谓凹玉应该是指镜头前玉的凹透镜设计。其实同样采用凹形前玉设计的镜头还有很多,比如现行summicron-m 35,索蔡55/1.8,50GM等,用起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擦镜头更方便了。凹玉镜头铭牌为Carl Zeiss Ultron 1.8/50,Carl Zeiss彼时显示西德蔡司工厂,区别jena。ultron是来自福伦达的烙印。二者合作在前面提到的文章里有提及,这里不再废话。其他参数方面,镜头最近对焦距离45cm,光圈在f1.8-f16之间无档位调整。光圈叶片5片,交叠成非常特别的图案。同规格镜头有BM卡口和m42卡口两个版本,后者二手售价稍高。镜头发布于1968年,短暂生产到了1972年(一说1971),存世量数千枚。
我手里的这支是m42卡口版本,购入的时候连着icarex 35s机身,测光和小而模糊的取景器已经不方便使用。于是同期购入了宾得自家的m42-PK转接环,可以方便地接在胶片和数码上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镜头采用推针控制光圈,转接到PK之后推针机身接触点,转动光圈环没有反应。一段电工胶粘住景深预览拨片,一样用。
来讲实拍。转接到a7r4a上首先注意到的是镜头的锐度。61mp连按两次放大之后镜头能展示的细节除了方便手动对焦,还能吓人一跳。上一次有这样的体验是summicron-m 50,而一众同年代单反头即使在a7iii上已有疲态。数码机身上凹玉光圈全开,相片会稍微松散,高光晕开。收到f4铁板一块。试拍的那天带了索蔡55/1.8想要搞事,结果凹玉全开即有非常丰富的细节,f4以后即使到了边缘两者都难分高下,失敬。
center@f1.8 (left: ultron, right: 55za)
center@f4 (left: ultron, right: 55za)
extreme corner@f4 (left: ultron, right: 55za)
转接在pentax me上拍了一卷ektar100,浓郁底片能掩盖一些全开和镜头炫光造成的饱和下降。整体拍下来镜头在各场景各种非极限光线都应对妥当。只是太久没碰ektar了,一卷冲出一股旧味,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后期。镜头本身来说,除了手动对焦苦手,体验相当满意,尤其银色机身搭配闪亮镜头,十三不靠的古早贵妇味道。
那么来总结。如果能以其他方式了解凹玉,而不是油腻的昵称和近乎异典的推崇,我可能会更喜欢这支镜头。镜头的光学表现在当时甚至在现在都算得上优秀,然而我很难在拍摄时不想着在评测里读到的词汇在画面里找例证找反驳,反而失去了拍照本身的乐趣。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似乎还有前一句,“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恐怕就是我对凹玉所有感受的隐喻。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