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itially posted here on 2020-08-03)
50/1.4的规格总是让人莫名心生好感,50mm四平八稳,1.4光圈进退有度。本期归档的四支镜头均为50/1.4规格,分别为1974-1977年间的美能达 Minolta MC ROKKOR-X PG 50mm f1.4,1977-1984年间的宾得 Pentax-M SMC 50mm f1.4,发布于1979年的佳能 Canon nFD 50mm f1.4,以及1971-1984年间的奥林巴斯 Olympus G.ZUIKO AUTO-S 50mm f1.4。下文会简单介绍每支镜头的版本和历史,有单独成文的会提供链接。此外照例会提供中心锐度和散景的简单测试。
美能达MC50/1.4 (Minolta MC ROKKOR-X PG 50mm f1.4)
美能达手动胶片单反时代50/1.4规格的镜头至少有4个版本。1973年的MC版本滤镜口径为55mm,铭文标有PG。1977年的MD版本与前一版本光学结构一致,体积和重量减小,光学结构与前一版一致。1979年的MD版本光学结构由7片5组改为7片6组,进一步减轻重量,滤镜尺寸由这一版开始变为49mm。1981年的MD版本较前代稍微减重,其他不变。
手里的这一支为第一版MC版本,北美市场在1974年开始将铭文rokkor改为rokkor-x,rokkor的来源在低配标头横评中有介绍。此外PG意为七片五组,前一字母P对应Penta-,5的前缀(五角大楼,pentagon),后一字母对应字母表顺序,G为7。
镜头重量为305g,光圈叶6片,最近对焦距离为50cm。实际拿起来镜头颇为压手,对焦环阻尼感本期四支镜头中最佳,转接在a7iii上重量和体积都挺协调,是会想要用来挂机的镜头。
宾得50/1.4 (Pentax-M SMC 50mm f1.4)
这支镜头几个月前有单独成文。
过手的所有镜头里,最喜欢这支,体积重量画质取舍得正合胃口。之前以为寻找50/1.4之旅就会在这支上结束了,没想到还是购入了上面的MC50/1.4和下面的nFD50/1.4。
佳能nFD50/1.4 (Canon nFD 50mm f1.4)
佳能FD时代50/1.4规格的镜头在佳能博物馆可以查到4个版本。发布于1971年的FD50/1.4为单层镀膜,似乎有银嘴和非银嘴两个版本。1973年3月和6月先后发布两版SSC超光谱镀膜50/1.4,官方图看到一代SSC自动光圈的标识为A,二代为绿色圆圈。后来SSC镀膜被广泛应用到所有后续镜头中,于是便不再于铭文中标出。发布于1979年6月的第四版fd50/1.4便不再有标识。第四版滤镜尺寸由前三代的55mm减小至52mm,重量也大为减轻。官方骄傲地表示nfd技术自FL和FD50/1.4沿袭而来,减小了体积增加的画面对比,是“标头中的标头”。
手里这支是第四版nFD50/1.4,最近对焦距离45cm,重量为235g,光圈叶8片。看卡口日期标识可以算出生产时间为1983年9月,此外下图转接nikkor 35-70mm f3.5 Ais拍摄,烈日下意外没有紫绿边,非常了不起。
日期计算方法如下。08年之前的佳能镜头生产标识码为4-5位(1960-1986)或者6位(1986-2011,与08年后的10位码时间上有重叠)。5位标识码中,首字母为年份,后一位或两位为月份。最后两位一般认为与生产日期无关。6位码中首字母对应生产工厂(U = Utsunomiya 宇都宮 ;F = Fukushima 福岛;O = Ōita 大分),第二个字母对应年份,与五位码一致,对应关系如下:
Letter | Year | Year | Letter | Year | Year |
---|---|---|---|---|---|
A | 1960 | 1986 | N | 1973 | 1999 |
B | 1961 | 1987 | O | 1974 | 2000 |
C | 1962 | 1988 | P | 1975 | 2001 |
D | 1963 | 1989 | Q | 1976 | 2002 |
E | 1964 | 1990 | R | 1977 | 2003 |
F | 1965 | 1991 | S | 1978 | 2004 |
G | 1966 | 1992 | T | 1979 | 2005 |
H | 1967 | 1993 | U | 1980 | 2006 |
I | 1968 | 1994 | V | 1981 | 2007 |
J | 1969 | 1995 | W | 1982 | 2008 |
K | 1970 | 1996 | X | 1983 | 2009 |
L | 1971 | 1997 | Y | 1984 | 2010 |
M | 1972 | 1998 | Z | 1985 | 2011 |
奥林巴斯G.ZUIKO 50/1.4 (Olympus G.ZUIKO AUTO-S 50mm f1.4)
最后这支G.ZUIKO 50/1.4让人心情复杂,单独成文贴在下方。
原文评论中有提到奥林巴斯家这一规格的镜头还有一个受人追捧的百万号版本,即序列号超过100万,感谢指点。(20201001 update: 已入手,之后会做简单对比。)
那么接下来是简单测试。
中心锐度
四支镜头转接索尼a7iii,分别测试了f1.4,f4和f8下的近中心锐度。过程中均采用手动对焦,距离1m左右。相机白平衡固定6200k,各镜头同光圈下iso和快门速度均一致,用于测试的是下面这张图。虽然是pdf打印,实际精度还算不错。
结果来看,光圈全开nFD稍好,收到f4各家表现接近,到f8锐度还有不明显的提升,
散景
散景测试中四支镜头同样转接索尼a7iii,在靠近最近对焦距离对焦。拍摄中固定白平衡iso但采用光圈优先进行自动曝光。实际上f1.4在最近对焦时景深非常浅,拍摄难度变大。以及回看中意识到这次选择的主体占画面比例小,前后景也没有过渡,并不是一个好例子。
成像本身来说除了奥林巴斯奇妙的黄色和由炫光带来的低反差,其余三支差别不大,非要选一个的话可能nFD和SMC边缘稍微柔和。这也与单独光斑对比的结果一致,但由于差别不大就不一一贴出了。
紫边
本次还简单测试了合焦部分的紫边,四支都不明显,有点超出对大光圈镜头的期待。未合焦部分能看到紫绿边,但实际拍摄中存在感不强,不糟心。
老镜归档的初衷是简单记录入手的镜头再一一作别,50/1.4的这一波,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一面每一支都有对应的胶片机身,日常搭配都非常能打,另一面还想继续尝试康泰时和蔡司的两款50/1.4,还有Otus和summilux。
怎么说,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