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想讲的手动头是尼康auto 50mm f1.4,黑话大菠萝。
手动镜系列标头视角的镜头不知不觉写了六支,有对焦到眼瞎的福伦达Nokton 40mm F1.2,有半世纪以前的佳能50mm F1.8 LTM,还有四枚被喷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的70年代胶片标头,加上本期的auto50和之后会更新的Leica 50mm summicron-r,我觉得是时候来聊聊这个问题了:
你究竟需要多大的光圈?
回答问题之前先说auto50。auto50据说最早发布于1962年3月,从铭牌上可以看到,镜头全名NIKKOR-S Auto 1:1.4 f = 50mm。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生产的镜头,NIKKOR后面跟着的字母对应镜头的光学结构,S表示这款镜头有7片镜片(s = septem/sept-)。知道这个豆知识是因为那一阵子看中画幅相机的时候看到Bronica S2,尼康头清淡的发色让人着迷,想着同时期的135镜头风格应该类似,而这也成了购入auto50的理由。
说回镜头。auto50光圈范围f1.4-f16,按照1档步进调节,全金属光圈环转起来隐隐有回声。镜头最近对焦距离0.6米,对焦环扎实顺畅,行程约170°,配合a7m3的峰值和放大可以快速地切换对焦远近,当然对我来说全开时合焦调整还是稍微需要花一点时间。
说画质。抱着清淡发色的期待购入auto50,似乎并不算成功,不过这算是一件好事吧。抛开玄学,发色清淡多半是因为镀膜落后抗眩光能力不足导致的画面对比度下降。然而auto50的抗眩光能力让人有些意外,图中可以看到虽然正对阳光产生了明显的鬼影和炫光,但画面发色和整体对比度仍保持在可用水平。
此外镜头的锐度也中规中矩,画面中心全开稍肉,收缩一两档后毫无抱怨。镜头在较大的光圈范围内都存在暗角,古早镜头焦外高光部特有的光芒在auto50上也可以看到,遇上光线硬朗的大场景,整张照片都散发着不知道是贵价货还是便宜货的光芒。
来说光圈。大光圈镜头实用上的优势我可以想到两个,其一是能够在暗光环境下保证进光量从而保证安全快门时间,其二是收光圈之后有比较大的余地。前者的优势在现下相机不断优化的高感表现面前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后者也随着当代镜头针对全开优化的设计趋势而渐渐可以忽略。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分离主体和背景么,f2.8似乎已经足够;切割空气么,过浅的景深有时反而喧宾夺主。
我像不像一个守旧的人抱怨着平地上涡轮增压带来的额外动力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又或者是不是厂家和买家合谋改变了我们对车,对镜头,世界的认知。
毕竟,世界不是从来都有相机的,但世界从来都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