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世代头一个十年,我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部LOMO LC-A。你知道的,所谓梦想,实现与不实现同样可怕。
相机名字里的LOMO是(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е Оптико-Механиче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的缩写,意为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盟,成立于1914年,产品包括各种军用和民用光学仪器。其中LOMO出品的相机会带上LOMO作为标记,市场上也有西里尔字母logo的LC-A,ЛOMO。
LC-A应该是Lomo Kompakt Automat的缩写,后两个词拼一拼应该能猜到是compact和automatic的朋友,简洁地概括了LC-A的特点:袖珍,与GR3相仿的体积重量;自动,这就有些心虚。相机拥有自动光圈但只有手动区域对焦(zone focus)。实际拍摄中需要稍加练习才能保证合焦,下文再说。
初代LC-A发布于1984年,1994年首次停产。停产前的1991年,来自奥地利的一群艺术生在布拉格的一家相机店买到了一部LC-A,带回维也纳。LOMO风潮与菲林不死运动由此开始。一边是年轻人借由复古相机满是缺陷的成像自我表达;另一边欧洲大陆上的LC-A存世量迅速耗尽。于是如今聚集在Lomographic Society International旗号下的同一群人前往圣彼得堡,据说得到了时任副市长的普京的帮助,成功说服LOMO复产LC-A,直到2005年。相机的胶片仓内部粗糙刻着序列号,前期款序列号头两位为生产年份,后期款式开头为XX,同时取景框盖板带小人头,生产年份通常为1999-2003。初代LC-A后被LC-A+于2006年取代,产地挪到了中国。后又在Lomography的厂牌下推出了广角和120片幅的衍生款和instax后背,只是最近这一轮胶片复兴似乎已经与他们无关。
说回相机本身。LC-A装载了一颗Minitar 32/2.8规格的镜头,锐度不高但是色彩浓重对比强烈,加上镜头自带的暗角构成了LOMO风格的视觉标志。Lomography后来开发出了同规格的M口镜头,称使用了原味苏联玻璃,到底苏维埃后劲十足。相机采用三节LR44纽扣电池供电,供电仅用于测光,对焦过片上卷退卷完全由手动完成。取景框缘左右各有一个红色小灯,半按快门左侧灯亮表示一切正常,右侧同时亮起表示快门速度低于1/30秒,可能会拍出抖动模糊的照片。
相机镜头两侧各有一个拨杆分别控制光圈和对焦。光圈有自动挡,缩光圈之后叶片裁出的是菱形通光区域,不清楚对焦外表现的影响。对焦共有0.8m、1.5m、3m和无限远四档,虽然拨到每一档会有档位顿挫,但实际上停在档位中间也能拍照,成功率嘛,我反正不行。此外取景框一侧还有一个可以调整底片速度的小窗,当然也可以用作曝光补偿,只是小窗看起来非常费劲。
最后来讲拍摄。00年代想要LC-A,可能更多是因为LOMO的态度。当年lomography总结了十条所谓LOMO金律,比如随时随地带着相机,不必思前想后在意规则等等,现在回头去看竟然有些羞耻。恐怕越是喊成口号的教条越是欺人自欺。客观来看相机本身问题不少。上卷和过片的时候后背如果不压紧很容易滑齿导致叠影甚至根本上不了卷。然而压得过紧又可能会划破齿孔,同样无法过片。此外如果说暗角是风格的话枕形畸变又要怎么包装。当然拿不同话语体系的标准去评判一部作为文化现象的相机荒唐得就像主旋律电影的影评,不凑这个热闹。
不过抱着试机的态度前后拍完两三卷,过程中也有非常直觉的举起来就拍的瞬间,冲洗出来也看到了色彩浓烈的暗角画面。过去借由LC-A窥探的是他人彼处的生活,即使隔着地狱总归新鲜美好。掉转枪头凝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到底需要一些勇气。伊坂幸太郎在《摩登时代》里反复提问主角,“你有没有勇气?”实在不好回答。想来小说里只用面对戏剧,生活里同时还要面对平庸,分辨率越高,平庸越是纤毫毕现。
而一部相机能帮你的,可能是知耻而后勇。
这就足够好了。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