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搬家带了两个键盘,一个罗技mx keys,一个宁芝84键静电容。罗技框架稳按键大,宁芝软弹跟手声音醉人。难舍难分。新工作报到,给了一部接近顶配的笔记本,说,不过是德语键盘的,OK吗?对着邮件频频点头,我要我要。到手一试,本就不快的打字速度雪上加霜。不慌,从箱子里翻出mx keys,“正好带了”。结果发现托运中震掉了Q和7两个按键。7可以用小键盘代替,况且也不是经常使用&符号;但是Q因为command+q的快捷键,没有办法代替。算了吧,一度把键盘留在办公室眼不见心不疼。反正只有一双手,打字也不快。
我见过打字最快的人是学姐,偶尔坐在床上工作,手指在油光水滑的笔记本键盘上飞舞,间歇性高强度输出,噼啪噼啪一挂鞭,根本睡不着。给过她一把红轴TKL键盘当外接,把原厂ABS键帽换成PBT,无惧打油。一经上手比我用银轴还快,羡慕嫉妒,爱。据说钢笔圈有晒笔不晒字的潜规则,毕竟差生文具多。我从机械键盘到薄膜键盘,终于停留在宁芝静电容,哐哐哐打完毕业论文,情深谊长。现在用来聊微信,速度飞快,日渐话唠。
静电容虽好,宁芝84键这款有个奇怪设定,空格键的长度是5.5u。是的,键盘的坑远不止轴体那么简单,另一大头自然还有键帽。5.5u的空格意味着大部分定制键帽都与这把键盘无缘,其他按键都换了留着原厂单薄的空格键,实在不好看。于是钱是省下了,研究键帽无端端花掉时间也一去不返。
还是想把mx keys修好,毕竟在德国很难买到us-qwerty布局的键盘。后来才知道“qwerty”是作为一个单词念出来的,“柯蒂” ——也是,硬要逐字母念根本记不住。德国在售的键盘多数是qwertz布局,“z”“y”互换位置,多了元音变音ÜÖÄ,数字键符号错位。或者是English-international布局,跟us-qwerty基本一致,但浪线和顿号去到了左下角Z的左边,关键的错位让command+z非常难受,没有退路可言。
说是错位,只不过参照不同。在公园买咖啡,想要喝flat white,对方问要cow milk还是almond milk,不太明白,商量着回答说,uh,cow milk?normal, regular milk?对方淡淡说是不是normal,regular取决于你平时的习惯,跟奶本身没有关系。你说得对,形容词大部分有个参照系,Jumbo is a small elephant不代表Jumbo真的是绝对意义上的小,而是small for an elephant。regular当然也是相对于我的regular,不能被你问住了,嘁。
讲回键盘。买到正确的7/&和Q已经是四个多月以后了。德国ebay只有qwertz零件,年底回去美国没来得及买,最后在英国ebay找到了正确的键帽。两天寄到,两分钟装好。脏脏的键帽印刷却比原厂的更粗更浓。
好在总算修好不用再心疼了,总算修好了这个其他困难也都迎刃而解了。马掌钉的故事,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