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买到一部宾得LX,带一颗红标50/1.7自动头,收到确认过功能,直到最近才拍完两卷。有噱头的相机镜头,写起来都有一个抓手,明显的缺点偏科,出名的玄学传说,围绕这个主题挖苦几句圈子的丑陋习气,加一些历史掌故,做一些ab测试,又水一篇。可靠全面的器材反而很难下笔。对于普通爱好者的我,即使是这部80年代的LX也已经性能过剩;而想要单凭这两个月的两卷胶片建立情感联结,又没办法迸发出那么炽热的爱。
宾得LX发布于1980年,为了庆祝旭光学Asahi Optical建厂60周年取名LX,对应罗马数字60。宾得LX是当时宾得最先进的手动相机,自家产品手册对LX的定位是”the totally professional 35mm SLR camera”,完全专业的35mm单反相机。
一般来说形容词可以分为等级形容词和非等级形容词,前者可以加程度修饰,比如scary-very scary;后者通常有点奇怪,比如vital-?very vital。类似的,很难想象“partially professional”会是个什么东西。当然过去相机市场上有一个分类叫“prosumer“,即professional 专业化 和consumer 消费级 的合成词,经常翻译成“准专业相机”。
扯远了。
当年与宾得LX同场竞技的还有一样发布于1980年的尼康F3和更新于1981年的佳能nF1。这三部相机同样定位顶级,功能相近。宾得主推小巧轻薄,更先进的测光以及机身的密封性。作为参考,佳能nF1机身重795g,尼康F3HP重760g,而宾得LX带标准FA-1取景器则是565g。LX的产品手册上特别提到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有更轻的重量和更好的抗冲击性。而在今天的二手市场看来,LX不像另外两部那样可以性感露铜,倒成了一种遗憾。
LX的测光能在EV-6.5到20之间工作,作为比较尼康F3的测光范围是EV1-18。此外在自动模式下,LX能在反光板抬起的瞬间测量焦平面上的亮度并做出瞬时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场景和光线。这么高级我当然用不到。在用gold200的时候我一般会加一档拍摄,稍微偷一点后期空间。LX的这两卷都按照原感光度拍摄,各种场景表现看来确实非常稳定。
最后是机身密封性。抠搜如我,肯定舍不得大雨里爽拍老机。产品手册上提到宾得会随机对LX进行人工雨水测试以检测其防水性,并配上了湿漉漉的机身照。与此同时说明书上写着还是会漏水的,弄湿马上擦干!即便如此,LX的机身密封也领先了同时代的各种相机,对我来说在选择认怂装包还是勇敢按一张之间,会稍微多一点侥幸的资本。
用LX的这段时间里,富士发布了x-half和x-e5,索尼发布了RX1R III。作为时尚单品的相机要的是噱头而非有用,而我拿着有用的LX,慢慢吞吞拍不完两卷。记录的内容平庸于是强调记录行为本身来证明记录的必要。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一首》里反省,我过去为人所知的直言极谏,仿佛树木的结瘤,石头的晕轮,犀牛角的孔洞,是病,并不是真正的我,也不是现在的我了。言下之意似乎我还有它用。而“有用”在今天变成了颇为让人反感的品质,疗愈“没用”,售卖“有活”才是时下热门生意。要说抓手,我喜欢LX取景器里反光变色的快门数字,喜欢倒片时一跳一跳的计数器,喜欢LX的字体和写成•••的数字0,不过我也讨厌没来由的排比和突然激昂的结尾。
LX是一部有用的相机,还是这样。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