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七零年代标头,大写的名字,座机的画质,以及一个听来的心碎故事。
这一支标头是来自奥林巴斯家的G.ZUIKO Auto-S 50mm F1.4,手上这一支为OM卡口,同款镜头O家也出过M42口,以为是赝品。结合70年代初从M42各家通用到各家先后开发或完善各自的卡口,想来也有道理。镜头作为O家OM系统护航产品最初发布于1971年,从71年到84年经历了6次小改,光学结构一致,早期版本如文中这一支有银嘴和颜色较为明显的镀膜,后期版本为全黑镜身,镀膜颜色变淡,1984年发布的多涂层版本则在铭文上有MC标识。
多啰嗦几句铭文考古。Auto表示镜头支持光圈自动控制,S表示标准镜头(standard)。G.ZUIKO中的G标识镜片数目,对应字母表顺序,G为7片。ZUIKO即“瑞光”。O家最早名为“高千穗制作所”,主要生产显微镜。后注册“奥林巴斯”商标,开始涉足相机,并成立“瑞穗光学研究所”,短写为“瑞光”。至于OM-System则无需赘述。作为超纲题,请问1)尼康早期镜头上写的Auto代表什么呢?2)OM-system最早叫M-system,那么改名的原因是什么呢?
说回镜头,OM50/1.4为同时期常见的7片6组结构,光圈范围为F1.4-F16,整档调节,叶片为8片。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为0.45m,前径49mm,都是熟悉的配方。镜头重量为230g,由于体积小巧,实际握起来略有压手。手里的这支作为早期版本,对焦环和光圈环的手感意外地高级,不会发出Pentax-m 50/1.4那种咔哒哒的廉价声响,以至于看到实拍的糟糕表现都有些意外,是我用错了吧?
实拍中转接索尼a7iii,光圈全开表现稀烂,色散,炫光,从中心到边缘锐度几乎没有,反差奇低,高光部分熠熠生辉,整个画面像是夏日午后枕着手臂睡觉全程压着眼球,然后突然睁眼看窗外。光圈收到F2.8中心可用,收到F5.6…买一支F1.4的镜头不是为了收到F5.6来用的。在底片上OM50/1.4的表现倒是非常稳健,配合c200和诺日士,差点相信了O家发色清淡的鬼话。
做功课的时候看到MIR上记着一个心碎的故事,贴在下面。满是缺点的镜头,不太上心的父亲,不知道为什么特别让人难忘。从前有句套话,说最好的相机是手边的那一台。可能是真的吧。
最后,关于画质前面说得丝毫不留情面,实际成片虽然晃眼,还蛮好看的。当时去到的公园阳光正好,保持着社交距离的人和人树和树花花草草一切如常地站着坐着无聊着,像从一场湿热不安手臂抽筋的午觉中醒来。